徐恩存/文
山水畫家徐會遠出生在幾無平坦之地的山區,那里山清水秀,洞奇谷幽,匯溪、泉、瀑、洞、林、石之勝,集寺、廟、宮、觀、門、墻之尤,被譽為“北國山水畫廊”和“淄博的后花園”。家鄉如詩如畫的山水造化、鐘靈毓秀的人文景觀、低蘊深厚的文化積淀,給了徐會遠豐厚的藝術滋養,加之多位老師的培養、點撥,使他的繪畫技藝與日俱進。近些年,為進一步拓寬眼界,他還登臨泰山、華山、黃山,得“筆尖寒樹瘦,墨淡野云輕”之妙趣。他南北行走,納千山于胸臆,匯百川于筆端,終成其恬淡俊逸之山水格調。
涼秋圖 98X180cm
樹石屋舍、飛瀑湍流本是傳統國畫里最常見的造型元素,自然也成為徐會遠取法古意所喜用。難能可貴的是,徐會遠高人一籌之處在于他能以意統墨、賦形以趣,獨出心裁地把這些司空見慣的元素進行全新
清趣 98X98Cm
架構,營造出一種別樣的詩情畫鏡。如《秋趣》《沂山云起》圖中,莽莽蒼蒼的大山里,迎風斗雨的叢木掩蔽著三五間寒屋。遠處云堆如山、山陣似云,山雨欲來風滿谷,近則泉流跌巖、水礁石。其畫面意像蒼茫雄健、流布清楚,遠近疏密、濃淡虛實、正仰仰之對比呼應,也處理得極有情致。雖不見人影,卻能給人一種寧靜中的動勢和高古隱逸之感,作者的林泉之志以見諸筆端。
山居圖 98X180cm
傳統山水畫以線條皴法為主體表現元素,其基本表現語匯是用線條勾寫塑造山石樹木,再施以皴擦點染凸顯體質感,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的層巒疊嶂,更是以勾寫為主,染在山水畫中只是輔助之筆,難免失
之細碎刻板。徐會遠之筆墨在對古法的傳承中,融入了自己的獨到思索與大膽嘗試。他不僅擅自于短線造型,甚至常常以點代線寫景狀物,同時也頗具馭墨功力,往往用概括性的墨染取代繁密的細筆皺擦,用墨統合整個畫而,把墨染提升到表現語匯中一個突出的地位。這些藝術手法無疑是強化,畫面的寫意意味,提高了畫面的抒情品質,從而煥發出有別于傳統山水的另外種美感。
雲起圖 68X136cm
徐會遠用筆中側兼施,寓方與圓,筆底線條斬釘截鐵,卻雄而不野、 剛中帶柔,物象形質隨其老辣道勁之筆觸而生靈活脫,其使墨亦濃亦淡,或明或暗, 看似沒不經心、率性而為, 實則別有匠心。尤其是
對遠山、重云及山腳的處理,雖是以水墨的自然浸泅替代 了細部皺寫,但物類的形態、肌理卻被表現得淋漓盡致,可謂“發墨生寒云、落筆成奇石”。在徐會遠的筆下,山石嶙峋、逶迤縱橫,水波蕩謀、風起云生。其圖式脈絡回環往復、余味棉長,猶如作者胸中浩氣。蕩人心魄,大有沉雄清雅之壯韻,能讓人明顯地感受到其畫面的藝術張力。若非大家手筆,又豈能出此高格?